2023-01-08
世界快报:首階段「通關」來了,全面「通關」還會遠嗎?特首李家超回應→
香港8日起與內地恢復首階段免檢疫「通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過關名額符合需求,首日運作順暢,整體達到要求。會密切留意實際情況,和深圳市政府溝通,檢討人數和口岸安排,雙方目標是向全面「通關」有序邁進,儘快恢復正常生活,他亦希望市民配合。
當日早上,李家超視察落馬洲口岸運作,聽取海關和入境處介紹運作情況,並與市民溝通。他感受到工作人員士氣高漲,市民也很愉悅。
【资料图】
圖源 中通社
在預約情況上,李家超表示,以人數計算,最受歡迎的口岸是落馬洲口岸,以比例計算是深圳灣口岸。而最受歡迎的日子依次為農曆年廿九、年廿八及年三十。截至當日凌晨,年廿九都仍未滿額,他強調名額滿足需求。
李家超還感謝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強調在本次口岸和人數設計上雙方達成共識,大家共同目標都是繼續安全、順暢「通關」,雙方也同意要密切留意「通關」發展。
李家超表示,相信「通關」需求會繼續擴大,後續一定會出現不需要人數限制的情況,希望讓口岸數目和人數安排更加寬鬆,雙方也會密切留意整個過程去決定何時走下一步。他之後,他也希望儘快到大灣區城市溝通,推進大灣區發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到落馬洲口岸視察首日「通關」運作情況。 中新社
在疫情方面,李家超表示,「通關」之前已經和專家組開會,很多專家的建議都被採納,專家也認為香港「通關」後風險可控,香港有可恢復正常的條件,專家的意見比他更進取,也給了他信心。
李家超(右三)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右一)陪同下,聽取海關關長何珮珊(右二)講解海關的清關安排。
李家超(前排右二)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排右一)陪同下,與市民交談。(政府新聞處)
被問到有市民免費核酸檢測不能過關,李家超表示,免費核酸檢測不是做「通關」用途,檢測結果也沒有個人資料,「通關」人士需要符合要求。
李家超(左二)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左一)和入境事務處處長區嘉宏(左三)陪同下,與入境處前線人員交談。
當日,不同局長也去其他口岸看情況,了解運作,並即時處理問題,確保「通關」運作符合預期。
鄧炳強視察深圳灣口岸
深港口岸今日有序恢復正常通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海關關長何珮珊、入境處處長區嘉宏等人,今早到深圳灣口岸視察。鄧炳強表示,感謝中央政府、特首令整個通關安排十分完善。他又感謝前線同事包括海關、入境處、警察,在之前就通關做了很多演練。他形容通關情況非常暢順,又說在第一天,預約用了一半左右限額。
記者 林駿強 馮俊文
鄧炳強續說,直至今早十時左右,北上離開香港人數約7000人,其中5000人是經落馬洲口岸;2000人經深圳灣口岸;小量人士經過文錦渡口岸。他說稍早到汽車通道視察,認為運作暢順。此外,他呼籲市民在過關前整理好文件,包括預約文件、核酸證明等。
被問及水貨客問題時,鄧炳強說現時通關剛開始,相信水貨客不會多,又稱估計大部分預約人士都是進行探親、從商等活動。他強調,當局對打擊水貨客有經驗,執法部門會採取相應行動。他說當局亦與內地部門緊密聯繫,有需要時會採取執法行動。
他亦說因為恢復通關,有增加相應人手;至於整體人數安排,則再視乎情況決定。
【商報快評】
兩地通關 穩步復常
李哲
一場疫情,令香港與內地無法如常通關,為時已近三年之久;市民對於兩地重新通關,無疑已經望穿秋水。慶幸地,不用「三年又三年」,今天終於正式通關!
這三年來,無法通關令兩地經濟民生交流大受打擊,也嚴重窒礙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香港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回歸以後兩地聯繫更加頻繁,許多人已形成兩邊走兩邊生活的模式,由跨境就業、就學,到跨境退休養老,早就蔚然成風,包括因方便起見而一個家庭分開兩地居住。
這三年來,多少家庭因為無法通關而異地相隔,譬如一方在港工作的,便不能每周每月回家探望家人,而不得不每年告假兩三星期甚至超過一個月返鄉。受累於此,許多人不願長期離家背井來港就業就學,並成為所謂「移民潮」——實質是「移居潮」或「回家潮」的一部分,導致香港人口的明顯下降。
這三年來,多少經濟活動亦因無法通關而降溫。經濟發展,始終離不開人的元素;人員無法如常往來,包括無法上班、無法看顧廠房、無法洽談生意等等,所造成的經濟活動喪失實是不可計量。在疫情最嚴重時,就連跨境司機都無法如常服務市民,以致供港物資都受影響,不少人並因此驚覺內地供應對香港有多重要。隨着內地經濟不斷發展,香港可以把握的機遇也愈來愈多,尤其中央政府也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論粵港澳大灣區抑或「一帶一路」倡議都預留香港一份。正因如此,起初或發展的重要關頭,香港卻無奈地於多數時間被逼缺席,所喪失的先行優勢及機會成本同樣難以計算。
通關振興香港經濟
尚幸,最壞時刻已經過去!因應疫情威脅減退,香港已穩步走上復常之路;配合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香港復常進程更是前途無限!適逢外圍環境極不明朗,加息潮不單勢把美歐經濟拖入衰退泥淖,在通脹透過工潮等進一步固化之後,究竟當地能否擺脫滯脹陰霾尚不可知;於此背景下,香港得以再次搭上國家發展列車,更好融入國內國外的雙循環體系裡,無疑有助香港紓緩外圍經濟不穩的衝擊。始終,內地經濟基調良好、韌性十足,疫下經濟既是很快恢復增長,迄今增幅也站於主要經濟體的最前列;跟 2003年開放個人遊(自由行)政策後,香港經濟馬上谷底反彈類同,2023年的香港經濟亦可望受惠重新通關而扭負為正,甚至有助香港長遠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有投行已料,單計恢復通關的因素,已可刺激香港來年GDP大增逾7%。
值得留意的是,我們一方面要主動積極迎接這個重大機遇,為「後疫情」及「後通關」經濟做好一切準備,例如增聘人手去滿足相關新需求,尤其是旅遊零售行業,口岸人員及跨境交通班次等配套亦然;另一方面亦要慎防疫情反彈太大,宜盡量壓平疫情曲線,以免醫療體系於短時間內因承壓太大而崩潰。
無論如何,踏入新的一年,香港便迎來恢復通關的大喜日子。展望今年餘下時間,香港經濟民生發展必然新年勝舊年,市民幸福感、獲得感均可提升,市場每位參與者亦可分享到更多紅利。
來源:香港商報網
記者:徐艷瓊、木子、童越、姚志東、呂明霞、鴻冰、羅璇、謝燁挺、董岳昕、長久、林駿強、馮俊文、蔡易成、楊穎婕、賀爾達、陳彥潔、喬凱、郭昕玥、伍敬斌、梁其能、劉浩城、趙師越、嚴燕紅等
封面:荷潔 編輯:Oriole
審核:雨杉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