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实时:休斯敦世乒赛第一美少女出局,2个哥哥和爸爸都是乒乓球爱好者
2023-07-04
社会中对于“神童”的定义,往往是从“模仿”这个层面,而不是“创造”。
比如说,你觉得九岁的孩子会背《滕王阁序》并且把其中的典故一一讲明白,就算是“神童”,但是九岁的王勃在干啥?人家在写《指瑕》十卷,在给颜师古注解的《汉书》挑错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颜师古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学者,在中国文学史中绕不过去的人物。放到今天来讲,这就属于是给长江学者、院士级别的专家挑错,还能发十篇权威。
这叫真神童——因为能写出这种东西来,意味着王勃已经不是简单的记诵,而是真正的理解这些东西,并且开始有自己的创见。而很多大人,一辈子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到十岁的孩子就能干出这事来,王勃这一辈子应该很优秀吧?但好像也并不是这样。王勃16岁就应科中举,但此后的人生命途多舛,到后来写下了《滕王阁序》不久,也就离开了人世。
王勃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即便你是真的“神童”,也未见得就一定会“优秀”,因为人生是不可预测的。命运并不会因为你是神童,就必然要对你网开一面——对这一点,同样是20多岁去世的李贺也很有话说。
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时候所称赞的“神童”,无外乎两类:要么是“早熟”,要么是变成记忆机器。所谓“早熟”,是说很多“神童”的“神”只不过是在以小孩子的年龄,展现成人的思维和心理,而“记忆机器”就更好理解,很多“神童”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记忆、背诵或者在一些独特的技能上(比如唱歌、画画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神童”,本质上都只是暂时领先了同龄人,而且这种领先还很有可能是被家长“催熟”的。然而,填鸭长得再快,终究也还是鸭子,终归不可能长到牛那么大。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便是很多真正的“神童”也还是会遇到一个绕不过去的坎——环境。
我曾经注意到,有很多“神童”的家长在谈及自己家孩子的时候,都十分关注于孩子的智力、成绩等方面,却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但无论是在我看到的资料中还是亲身见过的一些“神童”,却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其实挺严重。
为什么“神童”会出现心理问题呢?因为人都是要在一个特定环境下成长的,而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一个人从六七岁入学到二十多岁进入社会,其中十多年的时间都要在学校度过。而从六七岁到二十多岁,基本上差两三年,人的心态、行为模式等就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很多“神童”,因为频繁地跳级,往往比同班同学小三四岁乃至六七岁。
试想一下,你大学入学,一群十八九岁的同学里,突然出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你要选择怎么跟他交往?
在这种情况下,“神童”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快速融入集体。而学校,是现代人社会化训练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一旦“神童”们无法融入集体,就很容易导致孤僻、抑郁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会影响后来的发展。
像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组建之后,学校一开始就是根据各个人的学习兴趣,将其分向不同的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培养。但后来校领导发现,很多少年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迅速变差——这背后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因为年龄差异,很多“神童”也无法享受正常的情感生活。还是前面的例子,到了大学里,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互相看顺眼,谈个恋爱乃至出去鼓掌,都没啥人有意见吧?但是,如果你是一个20岁的女大学生,你愿意跟一个十三四岁的“神童”谈恋爱吗?
那你说,“神童”可以跟同龄人谈恋爱——怎么谈呢?一个大学生找一个同龄初中生谈么?这算怎么一回事?
当然,随着“神童”年龄的增长,比如到20岁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之后,他的确有可能可以跟同龄人谈恋爱,可之前的生活状态,却让一些人连交往都比较费劲。
之前的中科大少年班,算是一个相对好的尝试。不过,如前面所说,虽然科大少年班也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少年班里孩子出心理问题的几率的确要比普通大学高,有一些人甚至上大学还把“神童”变废了。
像是之前曾受到关注的宁铂:
宁铂曾三次报考研究生,都未进考场。心理教育和入学前心理测试对少年班很重要。
宁铂在1985年变得异常痛苦。这让中科大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反省自己对早慧孩子的认识。
1985年,在媒体的过分宣染下,宁铂变得谨小慎微。这个少年天才异常恐惧失败的来临。他曾三次报考研究生,却从未踏进考场。
他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他后来以致拒绝媒体采访)。‘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宁铂找到叶国华说,“我现在压力太大了,外界把我捧得那么高,我承受不了失败。”
在这些方面来讲,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能教会知识就完了,身心健康也一样重要。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能力不难,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保持这个能力一直到成年的,而且心理、性格等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就我所知,国外有一些神童,虽然也有心理、性格方面的问题,但有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工作人员,愿意投入资源去专门培养,乃至给其专门开设课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生活等方面的照料。这是避免“神童”变废的一个好方法。只不过,现实中并非人人都可做到这一点。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按部就班成长的。清北的绝大多数考生,也都是从小学一步步读到高中,其中也不会跳级。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最终能考上一所大学,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好的成绩。同时,因为其成长节奏与同龄人无差别,身心健康也是有保障的。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并未展现出任何比中科大和清北等院校普通班级的学生更出色的地方。比如,就拿院士数量来说,中科大少年班迄今为止只出过一位中国的两院院士,而中科大在改革开放后则一共培养出了23位两院院士。(不用拿外籍院士数量对比,因为那些普通班级的毕业生同样也有成为外籍院士的)。
所以,“神童”终归是少数。现在,就连养狗的人都知道,想要让狗的心理健康,社会化训练必不可少,而对于家长来说,养的是会说话的孩子,就更不要认为只要能让孩子早上学、早毕业,就一定能让孩子成才了。
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应当明白,即便有些人真的是“神童”,但在数十年的漫长人生中,越到后面智力因素所起到的作用越小,性格、意志力、领导力、心理承受能力、决断力等非智力因素起到的作用越大。我们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在一套标准的考试体系下有突出能力的小孩子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们同样拥有那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就当下的社会而言,只要能让孩子做到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有较好的社交能力,这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至于“神童”——先不说这玩意儿不见得百八十年能出一个,就算出了,如开头所说,命运也不一定就会眷顾真正的“神童”,反而可能是“天妒英才”。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